-
3000+企业,100个行业正在使用凡清水处理药剂138-2928-8667
氟化物广泛存在于半导体制造、电镀、光伏、玻璃及农药生产等工业废水中,浓度常达100~10,000 ppm。若直接排放,将引发水体酸化、土壤退化,并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氟斑牙、氟骨病等健康风险。各国对此严控排放标准:排入管网需低于20 ppm,排入自然水体则需小于5 ppm,部分区域甚至要求≤2 ppm。
一、主流处理技术及应用场景
1. 化学沉淀法:高浓度氟废水的首选
向废水中投加石灰(Ca(OH)₂)或电石渣,使氟离子形成氟化钙(CaF₂)沉淀。该方法成本低廉、操作简单,但受限于CaF₂溶解度(理论残留氟7.9 mg/L),单级处理仅能将氟降至15~20 mg/L,且沉淀颗粒细微、沉降缓慢。为提高效率,常采用两项优化:
(1)同离子增效:补充氯化钙(CaCl₂),利用Ca²⁺浓度升高进一步降低CaF溶解度;
(2)替代药剂:以电石渣(含60% Ca(OH)₂)替代石灰,沉降速度提升2~3倍,实现“以废治废”。
2. 吸附法:低浓度深度净化的核心
适用于氟浓度<30 mg/L的废水,通过吸附剂选择性捕获氟离子。常用材料包括:
(1)活性氧化铝:成本低但需酸性环境,易溶铝污染;
(2)稀土吸附剂:效率高却价格昂贵;
(3)特种树脂(如Tulsimer CH-87):搭载氟选择性官能团,可将氟浓度降至1 ppm以下,再生采用铝盐溶液(10~15%浓度)。此法灵活性高,但吸附剂再生成本与寿命是关键考量。
二、前沿技术与组合工艺
膜分离技术(反渗透、电渗析)虽能深度除氟,但需低盐预处理且膜易污染,仅适合小规模高标排放需求。微生物除氟法环境友好,但抗盐性差(NaCl>4 g/L即失效),目前仅限实验室研究。
为兼顾经济性与达标率,组合工艺成为工业主流:
1. 沉淀+混凝沉降:石灰初步除氟后投加铝盐絮凝剂(如PAC),使细微Ca絮凝成大颗粒,沉降速度倍增,氟浓度可稳定降至8~10 mg/L;
2. 智能加药+陶瓷膜过滤:通过实时监测动态调节钙盐投加量,结合陶瓷超滤截留亚微米级沉淀,省去传统沉淀池,占地减少40%,运维成本降低30%。
随着环保标准趋严,未来技术将聚焦于资源回收(如提纯CaF₂用于冶金)与绿色材料(高效可再生吸附剂)的开发。当前实践中,企业需依据水质、成本及排放标准,以“沉淀筑基、吸附提效”为原则,构建定制化除氟体系,方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